Login
升级VIP 登录 注册 安全退出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教程 > 答疑解惑 > 制约3D打印产业发展的四大技术问题与行业瓶颈

制约3D打印产业发展的四大技术问题与行业瓶颈

时间:2024-07-21浏览: [ ]

  3D打印作为在国内兴起较早的创新概念,以“增材制造”的概念席卷A股已两年有余。这两年,行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,从传统产业蔓延到资本市场,不过,国内市场的3D打印不但起步较晚、整体产业生产方式粗放、体量较小,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,且面临着耗材短缺、成本高昂的问题,难以实现规模化量产的窘境。

  我国3D打印尚处于发展初期。随着政策扶持力度的不断提升以及产业化推广的加快,未来几年,我国3D打印将逐渐步入快速发展阶段。从来看,去年3D打印市场规模突破55亿美元,未来市场潜力将不断超预期。据《中国3D打印材料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规划报告》预计,未来3D打印行业仍将保持高速增长,到2017年,市场规模有望超100亿美元,未来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3%。未来,我国3D打印市场规模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40%左右,且有望超出预期。

  目前,3D打印技术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汽车、医疗、工业、教育、航空航天等,报告显示,在今后5年中,电子产品和汽车工业的3D打印应用将进一步扩大和深入。据WohlersAssociates统计,目前3D打印主要运用于消费电子、汽车工业两大领域,占比达36%,同时也在往航空航天制造、医疗领域推广。

  尽管前景丰满,但经历两年多的热炒,但仍然未有什么大的起色。有卖方人士直言,国内涉足3D打印的企业虽多,但仍处于粗放生产设备的阶段,缺少核心。相比之下,欧美国家由于行业起步较早,再加上一些社会体制与国家推进政策相对较完善。因此,他们在早期就能建设起一套贯穿于整个产业链的服务模式。而且,正是由于其各种推进政策以及文化的开放,对于3D打印技术,普通人更加容易接受,这就为3D打印全民化推开了大门。

  再者,由于其创新文化气氛非常高,再经过多年的磨砺与市场化,已相继诞生了不少覆盖整个产业链的核心,这为其3D打印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  国内3D打印企业由于生产效率、材料短缺、缺乏核心技术等问题,短期内恐无法实现批量化、规模化生产。

  这不仅与国内产业起步晚、产业粗放等有关。更重要的是,与传统产业相比,3D打印也有其大的先天不足无法商业化量产,这也是被业内诟病多的一点。究其原因,有分析人士指出,一方面3D打印所使用的耗材非常有限。目前3D打印的耗材原料主要分为仅有石膏、无机粉料、光敏树脂、塑料、陶瓷等10多种,且价格较为昂贵,金属尤是。

  不过,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,国产3D设备对应的耗材短缺主要源自两个原因:便宜的赚不到钱,厂家不愿意生产,而贵的耗材现有技术跟不上,由于缺少政策扶持和补贴,厂家又不愿意投入资金和人力成本去研发。这些问题,共同导致了我国3D打印产业发展速度缓慢,而且参差不齐的各种问题。

  打听过的人基本都知道,3d打印机价格十分高昂,就连大多桌面级的3D打印机售价都在2万元人民币左右,国内仿制品的价格在6000元左右,但质量却难以保障。此外,3D打印在产品精度和生产时长等生产效率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,也成为阻碍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。而国内的大多数厂家对于产品设计以及其他重要环节的把控不严谨,往往都只把产品做成“勉强能用就可以”的心理。这必然会影响终设备的性能以及质量,从而严重影响客户满意度。

  相信大多数人都了解LED产业和光伏产业的行业乱象,遍地的企业拿低价劣质产品进行恶意竞争,终导致产业不健康发展。如今,同样的“魔爪”也渐渐扼住了3D打印行业的喉咙。

  就拿桌面级3D打印市场来讲,由于其技术门槛很低,而且造价便宜。多数人利用较少的起步资金就可以开设企业和工厂,利用开源的技术资源,来进行低端设备的大量生产。如今,我们可以在淘宝上看到一系列大同小异的3D打印机,对比一下就知道,许多企业如今也正在利用这些资源进行“价格战”。

  同样由于质量把控的不严格,多数报投机心理的企业只是进行粗犷散漫的质量测试蒙混过关。当消费者发现问题之后,却又不能给出合理解释。这就导致了大众对于产业的一种“不信任”心理,从而严重阻碍了3D打印产业的发展。

  当前,发展3D打印必须要尽快突破这些技术和行业瓶颈,使整体技术水平保持与同步。近来,由于政策的促进以及产业的日渐成熟,预计未来3-5年国内3D打印迎来窗口期,潜在市场需求巨大,3D打印产业应用前景广阔,超越传统,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、军事、建筑、医疗、汽车等领域。

  凡本站注明“来源:智能制造网”的所有作品,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-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,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智能制造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 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(非智能制造网)的作品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如其他媒体、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,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如擅自篡改为“稿件来源:智能制造网”,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。

 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、数量较多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:联系电话;邮箱:。

复制本文链接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。